未来科技大奖,2022年8月21日未来科学大奖

2022未来科学大奖揭晓,香港大学莫毅明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南方科技大学杨学明获得物质科学奖,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李文辉获得生命科学奖。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单项奖金675万元人民币,截至2022年8月,未来科学大奖共组织7次评奖,27人获奖,未来科学大奖是由香港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有限公司发起,北京怀柔未来论坛科技发展中心协办举行的评奖活动,旨在奖励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及台湾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

1、2019“中国诺贝尔奖”未来科学大奖开奖,这个大奖的意义何在?

其实开设了这个大奖,那么大奖的意义在于鼓励他们能够有创新。鼓励更多的科学家为未来做出贡献,毕竟我们要着眼于未来。主要是奖励给那些为国家做贡献的人吧,对她们的认可。我觉得只要是任何奖项都是一种鼓励。希望中国在科学这个领域有更大的发展,有更多的成就。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1月份,旨在奖励在大中华区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论国籍、年龄、性别。

而2019年未来科学大奖开奖于9月7日下午揭晓,获奖的科学家有邵峰、王贻芳、陆锦标、王小云4位杰出代表。截至2019年9月份,共计16人获奖。未来科学家大奖设有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个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元。邵峰摘得"生命科学奖"、王贻芳、陆锦标获得"物质科学奖",而王小云则取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2、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的王贻芳,未来有机会期待诺贝尔奖吗?

我觉得肯定是有机会的,只要他在学术研究在努力就行。当然有机会了,只要她愿意在科学领域努力,当然有机会获得诺贝尔学奖。只要在自己所专注的学术领域不懈努力的研究会有机会获得诺贝尔奖。王贻芳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研究。在中微子方面,是大亚湾实验方案的主要提出者,领导完成其设计、建设与研究;提出并领导了江门中微子实验。我觉得是有机会的,只要厉害,人人都有机会。

新华日报记者曾于今年3月和5月两次采访王贻芳院士。这位探索“幽灵粒子”的人,生活中沉默少言,有时是“话题终结者”,但谈到自己的工作,即使只言片语,也能流露出对科学的态度和热爱,王贻芳院士祖籍南通,江苏南京人,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研究。他率先提出了中微子研究项目,并带领团队先后从大亚湾实验和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的实验中进行中微子物理性能的探测和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

大奖 未来 科技